title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健康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各类人群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和行为危机事件在社会各阶层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针对这些社会现象,以需要为导向,心理学研究出现了心理学、生理学及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及文化心理学蓬勃发展,研究问题逐渐变得细化和纵深。

      本实验室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与行为康复训练、戒毒心理、文化认同及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实验室独具特色的三大研究方向,分别为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识别与干预、民族心理研究与文化认同及学习心理研究与教育应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以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识别与干预为研究方向,开展情绪障碍的机制、评估与干预,社会适应障碍的机制、评估与干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机制、评估与干预以及成瘾行为的机制及康复训练策略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能揭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特征及产生机制,为开展大众心理行为健康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与策略,并逐步发展成为心理与行为障碍研究与预防中心。该方向已经发表了《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效果与机制》、《海洛因依赖者抑制控制功能的损伤机制及其可逆性》、《观点采择在内隐情绪加工中的调节作用》、《物质成瘾人群金钱奖赏加工的异常机制及可恢复性》、《Attentional biases to faces expressing disgus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 exploratory study》、《Wesley says”: a children’s response inhibition playground training game yields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transfer effects》、《Response Inhibition of Cigarette-related Cues in Male Smokers: Behavioral Evidence from a Two-choice Oddball Paradigm 》等7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Psychology、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SCI或SSCI等期刊上,获得到了相关内容的软件专利3项目。

      2、以民族心理研究与文化认同为研究方向,开展民族文化认同整合的心理、认知神经机制、民族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注重以量化的手段更精细地探讨民族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揭示群际互动的机制、多元文化对人的行为及其脑机制的影响,以期为多民族文化认同与适应、西部多民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等社会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逐步建成西部民族心理和文化适应合作与交流基地。该方向已经发表了《阿訇参照效应的文化差异:基于提取诱发遗忘范式的探讨》、《民族本质论对民族认同和刻板印象的影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刻板印象之比较》、《儿童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群际接触理论的新进展:想象性接触假说》、《Generalized anxiety symptoms and identity processes in cross-cultural samples of adolescents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民族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以中国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为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社会公正信念的作用》等9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在心理学报、世界民族、Child & Youth Care Forum、心理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SCI或SSCI等期刊上。

      3、以学习心理研究与教育应用为研究方向,开展儿童认知发展的评估与训练,学习障碍的心理评估与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表现以及对发展达到水平进行客观评估,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心理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的个体进行原因解释及行为干预,逐步建成儿童学习发展及行为矫正科研基地。该方向已经发表了《尝试提取复杂信息失败的学习:吃一堑长一智?》《“提取练习”促进意义学习:实验凭证与教学应用》、《言语吸引力影响因素探索:物理属性和社会特征》、《多篇章学习中提取练习策略对高阶技能的影响》、《低想象度词汇在不同提取条件下的所有权效应》等5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心理学报等从CSSCI期刊上,并获得了相关研究内容软件专利2项。

三、预期研究目标

      两年的建设期间,实验室将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医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拟在注意力缺陷的评估与干预、物质依赖的认知控制及神经机制和民族文化认同整合的心理及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发表高水平论文40篇以上,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博士生5-6名,获得软件测评专利3-5项。

 

办公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413

实验室邮箱:xlsyzx2016@163.com

办公电话:0931-7971963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心理 陇ICP备17000462号-1 管理员入口